青燈伴我讀萬卷,
紙畫贈卿繪千篇。
一拓一印鎖流光,
一剪一刻展華年。
在云南民族博物館,孩子們的指尖一動,便牽起了文化傳承的脈絡。第二個專題第1期“青燈伴我讀萬卷”活動,率先揭開了紙文化的神秘面紗。孩子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走進民族文字古籍陳列展廳,泛黃的典籍靜靜陳列,上面的東巴文、傣文、彝文等民族文字如密碼般鐫刻著歲月的記憶。最令人期待的實踐環節中,唐老師手把手教小朋友們制作“花紙臺燈”,現場暖意融融。孩子們挑選心儀的花紙,小心翼翼地貼合在燈罩骨架上,有的搭配淡雅的小雛菊,有的選用顏色鮮艷的三角梅,當臺燈點亮的瞬間,柔和的光線透過花紙灑下,仿佛典籍中的古韻也隨之彌漫開來。
二、創意綻放:紙畫贈卿繪千篇
第2期“紙畫贈卿繪千篇”活動,聚焦造紙術的演變,從東漢蔡倫造紙到云南民族特色造紙技藝的傳承。實踐環節的紙漿畫制作,讓創意在指尖生根發芽。孩子們用細膩的彩色紙漿在底板上“作畫”,有靈動可愛的小動物圖樣,有色彩豐富的花卉紋樣,還有詩意的大自然景象。孩子們專注地用工具將紙漿鋪成花朵形狀,紙漿的厚重質感讓畫面更具立體感。當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紙漿畫完成,孩子們展示著作品,成就感溢于言表。
三、時光對話:一拓一印鎖流光
第3期“一拓一印鎖流光”活動,將目光從古籍轉向建筑中的文化印記。在民間瓦當陳列展廳,植物紋、動物紋、文字紋等各式瓦當展品,訴說著古代建筑裝飾藝術的變遷。傳統拓印技藝體驗環節,孩子們化身“小小拓印師”。在云南民族博物館吳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先將宣紙覆蓋到濕潤的瓦當上,再用浸著清水的毛刷刷濕,直到瓦當上的紋樣清晰可見。孩子們用拓包蘸取紅色顏料,均勻地在宣紙上拍打。隨著拓包起落,原本模糊的紋樣逐漸清晰,古老的瓦當圖案在宣紙上“重獲新生”。
四、民族風情:一剪一刻展華年
第4期“一剪一刻展華年”活動,將非遺技藝與紙藝完美融合。在民族工藝美術陳列展廳,錫器、銀器、剪紙等非遺作品琳瑯滿目,講解員重點介紹了各民族剪紙藝術的特色,孩子們對“剪紙里的民族故事”有了深刻理解。實踐環節的民族人物形象剪刻體驗中,孩子們拿起刻刀,在民族服飾圖樣上細細創作。有的刻彈奏玎琴的布朗族少年,有的刻身著藏袍的牧民,有的刻吹奏葫蘆絲的阿昌族小伙,刻刀在紙上畫著弧線,紙屑簌簌落下,一個個鮮活的民族人物形象逐漸成型。
從草木到紙漿,從拓印到剪刻,六遛民博第二專題“文質彬彬——變幻萬千的紙”以4期精彩活動,讓孩子們在觸摸與創作中讀懂了紙的文化內涵。隨著該專題的落幕,后續“妙手生花——編織染繡齊艷”“一刻千金——金銀琺瑯斗彩”兩個專題即將登場,云南民族博物館的“周六文化盛宴”持續進行中,期待你來赴約。


更多精彩專題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文:王靜 圖:楊紅梅
編輯:姚云霞 配音:陳羽
活動執行:張慧云 尹晶瓊 黃子芮
指導老師:邱文發 吳松懿 孫嫻 唐浩哲
活動策劃:王靜 黃虓鵬 楊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