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民族博物館“不熄的火塘”學術交流平臺舉辦了一場以“電影《五朵金花》中的民族三交故事”為主題的國慶特別訪談,邀請民族文化研究、影視藝術、非遺傳承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多學科視角重新解讀這部歷久彌新的作品,深入探討了影片所蘊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涵意義。
民族政策的詩意呈現
文史學者祁建明介紹了電影《五朵金花》的創作背景。1959年初文藝界掀起向建國10周年獻禮的熱潮,周恩來總理在審閱文藝作品時,發現電影界政治口號過多、藝術美感不足,建議創作一部輕松的喜劇影片,反映少數民族幸福生活的景象,《五朵金花》由此誕生。影片巧妙地將嚴肅的民族議題融入一段尋找真愛的浪漫旅程,展現了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的時代畫卷。該片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制作,王家乙執導,云南籍演員楊麗坤主演,成功塑造了我國民族團結、風景如畫、人民幸福的社會景象,打破了外界對我國的刻板印象,成為對外展示我國民族政策和國家形象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
里程碑式的藝術成就
中國音樂家協會新興音樂委員會委員李鵬分析了《五朵金花》首創民族音樂愛情片這一獨特的影視流派和經典模式,在我國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藝術地位,接連催生了《劉三姐》《阿詩瑪》等電影。影片插曲《蝴蝶泉邊》唱響大江南北,突破性地將云南民族山歌、民間小調等音樂元素與青春愛情敘事相融合,實現了民族文化與現代影視語言的完美結合,使民族音樂愛情片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展現地域風情、表達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景。
服裝設計師王靈珊講述了影片呈現的民族服飾不僅是精美的視覺符號,也是民族文化、身份認同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現已成為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的核心視覺資產。扎染、刺繡和銀飾等非遺服飾工藝體現的勞動之美與手工藝精神,與今天倡導的“工匠精神”一脈相承,依然影響著當代設計,形成了較高的市場關注度和附加值。
國家高級化妝師考評員姜文勝解析了《五朵金花》妝造是時代美學與民族氣質的完美融合,突出了健康、進步、美麗的勞動者形象,樹立了民族題材影視人物形象典范。影片化妝設計劉秉魁用勞動者光彩照人的形象,傳達了各族人民投身祖國建設之美,讓民族團結與共同體意識,通過妝造視覺感染力,服務于“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歷史敘事。圖片

民族文旅經濟IP
云南廣播電視臺羅亞東表示,《五朵金花》是最早的大理旅游宣傳片,現今仍是云南旅游的黃金名片,推動大理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開創了民族文化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先河,強大的民族文旅經濟IP效應持續至今。影片首次將大理自然景觀提升為具有全國知名度的文化意象,三月街從地方區域性廟會民俗活動,升級為享譽全國的民族節慶旅游IP,源源不斷地產生了巨大的消費流量。
民族“三交”的真實寫照
畜牧金花演員譚堯中親屬徐甘蒂強調影片生動地展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片拍攝過程中,劇組深入云南大理地區,與當地白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集體勞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等高頻詞匯體現了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五朵金花也成為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交往互動的縮影。各族群眾一同賽馬、對歌、跳舞,使用普通話與白族話相結合的對白,成為各民族經濟互助與文化共享的真實寫照,體現了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共同體理念。圖片
共同體建設的文化資源
在云南民族博物館“不熄的火塘”學術交流平臺,專家學者們從電影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多維視角重新解讀,《五朵金花》從一部藝術經典轉變成為共同體建設的文化資源,持續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影片所展現的民族“三交”智慧,為今天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了寶貴啟示,其藝術表達方式為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啟了創新思路。《五朵金花》猶如一把不熄的火炬,照亮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藝術表達之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敘事范本。圖片
“不熄的火塘”學術交流平臺

云南民族博物館打造的“不熄的火塘”學術交流平臺,寓意以文化之火照亮文明之根,以火塘為證熔鑄共同體意識之路,搭建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學術交流平臺,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建設具有思想深度與社會溫度的文化智庫,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熱度的火塘方案,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不竭的能量場。
策劃:趙菲
學術:楊曉冰
訪談人/撰稿:張靜紅
圖片:蒙建光、徐甘蒂
宣推:高翔
技術: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