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織機的最后一聲“咔嗒”落定,當香包的最后一縷草木芬芳封存妥當,云南民族博物館上周末非遺體驗活動溫暖落幕。這兩天,我們以“參觀+體驗”的方式,帶參與者走進民族文化深處,在觸摸傳統(tǒng)中感受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蘊,讓文化認同在指尖悄然生長。
織錦:從展廳溯源到指尖傳承,織就民族智慧
周六的織錦活動從民族服飾與制作工藝展廳拉開序幕。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家駐足于彝族火草布服飾前,驚嘆于“以草木為線”的古老智慧——火草纖維的堅韌,藏著彝族先民與自然共生的密碼;凝視納西族七星羊皮披肩,其“七星”圖案不僅是審美表達,更承載著納西族對宇宙的認知,是民族文化的鮮活載體;走近傣族錦緞展品,細密的經緯交織間,能看到傣族與周邊民族在紡織技藝上的交流痕跡,比如圖案中融入的漢族祥云元素,正是民族交融的生動見證。
“原來一件衣服、一塊布,背后有這么多民族故事!”參觀中,不少參與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帶著這份對民族紡織文化的認知,大家回到社教活動室,開啟親手體驗環(huán)節(jié)。每個人面前都擺放著專屬活動材料:迷你織機、彩色棉線、梭子,專業(yè)老師手把手教學——如何固定經線、如何用梭子牽引緯線、如何調整織線松緊。從生疏地“卡線”到熟練地“穿梭”,當屬于自己的小織物逐漸成形,有人織出了彝族特色的條紋,有人融入了傣族喜歡的亮色,這些充滿民族元素的作品,正是參與者對民族文化認同的直觀表達。一位親子家庭的家長說:“先看展廳再動手,孩子不僅學會了織布,更懂了這些手藝是各民族一起傳下來的寶貝,這種認同太珍貴了?!?
制香:從歷史溯源到匠心手作,繡出文化交融
周日的香包活動,以“文化溯源”翻開篇章。老師通過圖文與實物,帶大家梳理香包的千年發(fā)展史:從先秦時期的“艾虎”辟邪,到唐宋時期融入詩詞意境的“香囊”,再到云南各民族結合本土特色改良的香包——彝族用馬纓花入香,寓意吉祥;白族將扎染工藝用于香包面料,盡顯雅致;漢族的刺繡技法則被多個民族借鑒,讓香包紋樣更顯細膩。這一路的發(fā)展,正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縮影:香料的選擇、工藝的改良、寓意的融合,每一步都藏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智慧。
了解歷史后,大家進入“匠心搭配”環(huán)節(jié)。桌上整齊擺放著艾草、藿香等中藥材,以及曬干的薰衣草、茉莉花、玫瑰花等天然花朵,這些材料既有漢族傳統(tǒng)香包常用的“辟邪藥材”,也有云南各族人民喜愛的“本土花草”。參與者們聞香選料,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出專屬香方。把配好的材料填進香包,輕輕壓實,用彩繩在香包系個漂亮的活結,一款兼具安神功效和吉祥象征的香包制作完成!有人掛在包上,有人揣在兜里,“這不僅是個香包,更是把各民族的好文化帶在了身邊。”一位參與者的話,道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總結
兩場活動雖已結束,但民族文化的種子已悄然播下。從展廳里讀懂民族文化的“根”,到體驗中踐行文化傳承的“責”,我們在織經緯、制香包的過程中,不僅觸摸到了各民族的智慧,更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瑰寶,交往交流交融是文化發(fā)展的生命力,而文化認同,正是在這樣的體驗中代代相傳。云南民族博物館將繼續(xù)搭建民族文化交流的平臺,讓更多人走進傳統(tǒng)、聯(lián)結文化。下一場文化之約,我們不見不散!
參與者心聲:“先看展再動手,像跟著文化脈絡走了一遍,更懂咱們云南民族文化多豐富,中華民族文化有多棒!”
活動策劃指導:楊廷健 黃虓鵬 王靜
活動策劃執(zhí)行:尹晶瓊 劉楨 黃子芮 陳曉琴
文:劉楨
圖/視頻:黃子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