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博物館,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正悄然展開。2025年6月14日啟動的“六遛民博”周六研學系列活動,以四大專題16期課程為載體,將館藏文物與非遺技藝巧妙融合,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民族文化盛宴。首個專題“面面俱到——面塑造型藝術”4期活動已圓滿收官,孩子們在捏塑之間,觸摸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脈搏。
一、文化融合:青銅吞口變形記
第一期 “青銅吞口變形記” 中,云南民族博物館講解員帶領20組親子家庭走進“民族服飾與制作工藝”展廳,隨后講解了博物館主展館外墻正中的大型青銅吞口變型雕塑,解構圖案隱藏的文化密碼。參觀過后,非遺傳承人孫嫻老師現場演示面塑技藝,指導孩子們用彩色面團復刻吞口的立體紋樣。活動結束時,孩子們與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合影,傳統符號與現代審美在此碰撞出奇妙火花。
二、守望家園:瑞獸瓦貓換裝秀
第二期“瑞獸瓦貓換裝秀”聚焦云南民居屋脊上的“守護者”——瓦貓。在“民族民間陶藝”展廳,工作人員通過實物與圖文詳解瓦貓從陶土到瑞獸的演變歷程。孫老師指導孩子們用揉、搓、壓等技法塑造形態各異的瓦貓。有的孩子為瓦貓披上七彩“鱗甲”,有的為其增添俏皮胡須,家長們則在旁協助調整細節。充滿
三、場景再現:文化記憶同穿戴
第三期“文化記憶同穿戴”將視角轉向民族服飾制作工藝。在織機與染缸的陳列前,孩子們通過互動裝置了解了紡線、刺繡的基本技法。孫老師以館藏青銅紡織貯貝器蓋上的紡織場景為靈感,引導親子家庭用面塑還原器蓋上的人物群像。孩子們抽簽決定制作對象——有的復刻手持紡錘的織女,有的捏塑主持紡織活動的貴婦,家長們則協助調配陶土細節。最終,十八件精致的面塑銅俑被組合成完整的貯貝器蓋。這種“文物活化”形式讓靜態展品真正“活”了起來,也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極大的成就感。
四、華章禮贊:歡歌笑語共譜曲
第四期“歡歌笑語共譜曲”在“民族樂器”展廳拉開帷幕。講解員帶領孩子們和家長們了解編鐘的音律原理與演奏方式。參觀結束,孫老師用剪好的紙杯作為編鐘的主體結構,指導孩子們分部件制作鐘體、鐘枚與紋飾等。當 20 組家庭的面塑編鐘涂上仿青銅的色彩后,仿佛穿越千年的樂音在展廳回蕩,讓孩子們對傳統禮樂文化有了更立體的認知。
4期活動中,80組家庭通過“參觀學習+體驗創作”的模式,完成了從文化感知到實踐創造的完整閉環。云南民族博物館打破傳統展覽的單向輸出,通過面塑這一載體,讓歷史“觸手可及。”這種創新模式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與創造力,更在親子協作中強化了文化認同。
值得關注的是,活動報名火爆程度遠超預期,許多家庭因名額限制未能參與。后續專題“文質彬彬——變換萬千的紙”“妙手生花——編織染繡齊艷”“一刻千金——金銀琺瑯斗彩”也將陸續推出,繼續以“文物+技藝”的組合,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體驗,讓更多人能通過“博物館研學”感受文化魅力。
在數字化時代,云南民族博物館以匠心獨運的研學活動,讓古老文明在孩子們的指尖煥發新生。每一次捏塑都是一次對話,孩子們在創造中理解傳統,也在傳統中找到創造的力量。這場持續半年的文化之旅,正在書寫著博物館教育的新篇章。
文:王靜 圖:楊紅梅
編輯:姚云霞 配音:陳羽
活動執行:張慧云 尹晶瓊 黃子芮
指導老師:邱文發 吳松懿 孫嫻 唐浩哲
活動策劃:王靜 黃虓鵬 楊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