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之際,8月3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云南民族博物館、云南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昆明市晉寧區博物館(鄭和紀念館)和藍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以“探尋鄭和足跡,共鑒文化交融”為主題的“i云南·鄭和文化周”活動在云南民族博物館舉行。活動通過"官、校、館、媒"協同聯動,圍繞鄭和文化紐帶,設置"文化探源""思想對話""實踐體驗"三大環節,旨在串聯云南民族文化與國際交流。來自相關博物館、馬來西亞與中國高校的師生、云南本土非遺傳承人及媒體代表等50余人出席。本次活動有效推動了民族文化國際交流與傳播,進一步提升了云南民族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
文化探源:民族服飾中的交融印記
活動特別設置了"文化探源"環節。由民博專業老師擔任引路人,帶領來訪師生團重點參觀了民族服飾廳。講解深入淺出,展現了云南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并著重穿插了"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服飾交流"的案例,通過布料紋樣、飾品工藝等細節,生動闡釋了歷史上的文化相互影響。參觀過程中,來自馬來西亞高校的師生對云南民族服飾的絢麗多彩和豐富內涵表達了由衷的贊嘆。
思想對話:鄭和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思想對話"環節,我館代表首先介紹了活動目的與意義,并分享了館藏蠟染作品。昆明市晉寧區博物館(鄭和紀念館)的專家結合館藏,闡述了該館如何秉持鄭和精神,深挖潛力、融合資源,在講好鄭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文明互鑒中發揮獨特作用。相關專家還介紹并展示了鄭和主題文創產品的開發成果。來自馬來西亞的學者分享了鄭和文化在馬來西亞的深遠影響,以及云南民族文化與馬來西亞文化的共通元素,并對本次活動的精心策劃表示感謝。多位云南本土非遺傳承人(苗繡、白族扎染、蠟染技藝代表)結合特色民族服飾,分享了傳統技藝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并展示了融入鄭和文化元素的創新作品。來自云南大學、馬來亞大學的師生圍繞"鄭和航海與民族文化"主題進行了熱烈交流,深化了對文化互鑒的理解。
實踐體驗:非遺技藝中的文化共鳴
"實踐體驗"環節,白族扎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帶領中馬兩國學生進行扎染創作,鼓勵大家圍繞星辰、海浪等航海元素自由發揮。蠟染技藝專家則現場指導參與者體驗蠟染制作流程。一位馬來西亞學生分享了他的創作心得:"我選擇了葉子形狀,因為我熱愛自然,它能讓我感受到自然的親切。"他還表示,如果有機會再來云南,希望能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探索更豐富的扎染色彩。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是云南民族博物館立足自身民族文化資源特色、積極融入云南省文旅事業發展以及發揮博物館國際傳播力的有效實踐。今后,將以此為契機,努力開拓創新,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貢獻民博力量。
活動策劃:黃瀅丹 楊曉
活動執行:謝春波 李海燕 楊軍 高翔 劉楨 付一鳴
文:黃瀅丹
圖: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